• 中文
  • |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简介
      • 科室介绍
    • 学科建设
      • 中医医史文献
      • 科学技术史(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中医史学
      • 中医文化学
      • 古汉语与医古文
      • 各家学说
    • 教授风采
      •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室
      • 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
      •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
      • 医古文教研室
      • 中医医学史教研室
      • 各家学说教研室
      •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
      •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
      •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
      •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
    • 科研教学
    • 学生事务
    • 党建工作
    • 学校首页
上文 文化杂志 源·香有约 研讨会 杏林有约 思政论坛
研究院动态
研究院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研究院动态

继承·融合·创新:博观约取 思者常新——中医古籍科教融合团队2022年总结与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11-28

11月23日上午,“继承·融合·创新:博观约取 思者常新”中医古籍科教融合团队2022年总结与研讨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成功召开。会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中医古籍科教融合团队主办,教育部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团队、科学技术史高原学科、海派中医流派颜氏内科分基地建设项目团队等协办。校党委书记曹锡康、林国强院士、副校长舒静、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刘钊等专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了会议。科技人文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张亭立主持会议。


科技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吴志新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2021年10月,中医古籍科教融合团队入选学校高水平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名单。科技人文研究院把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作为科文院教育教学改革一个新的重要抓手,加以推动落实和推广。通过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共同体成员,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在古籍研读能力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持续提升;同时有助于指导学生贯通古今,学生在古籍阅读能力获得提升的同时,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舒静副校长谈到这是她第四次参加中医古籍科教融合团队活动。团队研讨主题覆盖中医古籍篇章、中医药历史文化;讲者既有老师,也有学生,切实运用好了“学科交叉的催化剂”,做到了跨学科融合、医文融合和科教融合。希望团队活动与理念能够辐射到更多老师,让科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让学生更多获益。

林国强提出中医药古籍与文化博大精深,“小细胞”有“大意义”,要通过交叉融合、科教融合,把研究成果扩散出去,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团队中来。既要做专业的精深研究,也要做好科普工作,让非中医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能读懂中医古籍,理解中医话语。同时,多学科交叉、包容的学术探究有利于中药古方的科技开发和院内制剂的深度发掘。

曹锡康书记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古籍的老师与研究人员既要搞好文献文字文本研究,也要关注理论和技术的来处;既要挖掘、发现中医古籍等古代文献中的科学探索精神,也要积极学习古代医药学家的吃苦精神。中医药古代文献是一座浩瀚的宝库,要定定心心做研究,克服浅尝辄止的浮躁学风。曹书记对团队的实践探索给予肯定,希望团队既要有星辰大海的眼光,也要有踏实探索的精神,进一步把中医古籍的教学研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陈丽云主持了学术研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广濑熏雄以四则拼缀实例探讨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的复原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思亮博士结合人类学、民俗学等讨论了“磔狗”习俗中的“逐疫”思想;科技人文研究院于业礼老师对黑水城出土的孙真人千金方(TK166)版本进行了再研究,提出成书年代新见;科技人文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振阳同学讨论《医古文》选篇《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豆比”与“消石”,从文章体裁与方证对应的思想考证“豆比”谓“豆粒”。张如青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肯定了四位学者严谨精深的实证研究。学校终身教授段逸山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刘钊作会议总结,段逸山教授嘱咐青年学者,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既要在跨界切磋中“求真”,也要在融合与联合中“求新”;刘钊肯定了团队系列活动在社会上产生的积极影响,并鼓励团队继续做好实证研究,用中医药实证、实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邮箱:kjrw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