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于6月27日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隆重举行,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李其忠在典礼上进行主题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代表: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在如此隆重的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作主题发言。本人在上中医任教从医整整五十年,对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的深厚情感难以言表。古人有云:“爱生如子,待生如友”,是说我们作为老师,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一样,永远关心、关爱、关注着你们。今天,既是你们多年寒窗苦读、终于完成学业的终点,又是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人生的起点。此时此刻,我们象送别将要远行的孩子、朋友一样,总有几句唠叨、些许叮咛,想装入你们的行囊。在这里,我提两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点是,希望同学们永远做一个自信的中医人。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最具中国元素、中国基因的深邃智慧,并早已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生生不息,延续至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择业理想及价值取向。
古代中医,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延绵不绝;现代中医,在预防、临床、康复等医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中医,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大健康理念的普及,中医国际化的推广,必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天地。本人曾二十多次赴欧洲讲课,每当讲述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中医理论时,海外学员都会眼睛发亮,耳朵竖起,时不时会意点头,让我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有了切身体会,也使本人对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及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前景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下中医药学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同学们是赶上了好的时代,好的运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有了中医人的底气,也并不等同于你就一定能为中医药事业争气。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真正做一个自信的中医人,还需要你们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苦其心志,坚定信念;劳其筋骨,身体力行。“任尔东西南北风”,抱住中医不放松。即便由于机遇使然,你未能直接从事中医药相关职业,而你学习过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和思想、意象思维等也将能启迪你的思路,提升你的才干,让你受益终身,骨子里面你永远还是一个中医人。
第二点是,希望同学们永远做一个自觉的文化人。
医学,尤其是中医学,从来就不是一般的纯学术体系,而是赋予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情怀、人文精神。事实证明,有知识不一定代表有文化,有文凭不一定代表有素养。
古人认为,“以文教化,谓之文化”。由此说来,凡能体现中医药学固有特色的思维方式、道德素养、价值取向、职业风范、伦理观念等,都是值得我们中医人去努力发掘、认真学习的优秀思想文化。因为它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田,净化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心智。
纵观古今,名医大家大多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汉代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述,唐代孙思邈的智圆行方,“大医精诚”之诫,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之论,清代叶天士的良医处世,应有“三立”之训,现代裘沛然的“医学小道,文化大道”之见,无不渗透着从医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定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的谆谆告诫。
由此可见,对于即将步入漫长职业生涯和人生征程的同学们来说,生计无忧是需要的,事业有成是必要的,人文修养更是重要的。注重人文修养,是一个人永久的精神家园,永恒的魅力所在,永远的立德之本。
作为一个中医人,只有不断加强人文修养,才能领悟惜时如金,青春不是拿来挥霍享乐的,而是用来点燃拼搏火焰的;才能做到保持定力,西风劲吹不侵其神,网络缭乱不扰其心;才能明白天高不压太阳,永持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贵人的提携,感恩社会的护佑;才能惊醒习医之路不易,成才周期漫长,“学医三年以为天下无病不治,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坚持终身学习,是每一个自信的中医人、自觉的文化人必备的信念和品格。
昨天,学校、老师不遗余力,为培育你们辛勤付出;今天,学校、老师依依不舍,为送别你们隆重集会;明天,期待你们取得骄人业绩,为学校、老师,更为中医药事业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来源: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 邮箱:kjrwyj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