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简介
      • 科室介绍
    • 学科建设
      • 中医医史文献
      • 科学技术史(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中医史学
      • 中医文化学
      • 古汉语与医古文
      • 各家学说
    • 教授风采
      •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室
      • 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
      •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
      • 医古文教研室
      • 中医医学史教研室
      • 各家学说教研室
      •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
      •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
      •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
      •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
    • 科研教学
    • 学生事务
    • 党建工作
    • 学校首页
源·香有约 研讨会 杏林有约 思政论坛 严师芸 段逸山
科研教学
科研教学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科研教学

讲座快讯|从针灸铜人看科研之道——黄龙祥教授分享研究方向与方法选择

2025-04-30

2025年4月25日下午,《中医药文化》系列讲座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标准化大楼辅楼202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黄龙祥研究员,应邀作题为 “从针灸铜人的百年研究谈研究方向与方法的选择”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主任李海英编审主持,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吴志新致辞。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澳门针灸学会左常波会长,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赵琛教授出席,一并担任与谈嘉宾。

聚焦研究方向与方法选择 重释针灸铜人之谜

讲座伊始,黄龙祥教授指出,案例研究是科研过程中从已知中求新知、从无序中寻找秩序、在困境中开辟新路的重要路径。而科学研究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方向的正确,其次方显方法的价值。以复原北宋天圣针灸铜人原貌为案例,黄教授详细讲述了如何通过寻找线索、考证史料、重建事实,系统构建研究逻辑链条。他回溯了自己的研究起点——从《针灸资生经》中关于腧穴定位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意外”差异,找到王执中与天圣铜人之间的关联,又通过已知可靠的事实推断明代正统铜人与天圣铜人之间高度相似性,由此推导出寻找正统铜人即是破解天圣铜人谜题的关键。

经过多年考证与实地查验,黄龙祥教授最终确认,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铜人即为正统铜人;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国家博物馆等地收藏的铜人,则并非“正统”或“天圣”铜人。这一重大发现,厘清了百年来学术界对天圣铜人原貌的诸多争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铜人复原到方法论反思:以系统性观点破解中医文献与文物之谜

针灸铜人系列研究的成果如何直面行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而不是止步于重要文物的鉴定和复制?黄教授以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进一步展开,即便是基于同一腧穴定位文本制作的铜人模型或绘制的明堂图,其实际展现的腧穴位置与邻近腧穴关系也存在差异。这一现象说明,仅凭二维文字描述,难以在三维人体模型上精准定位腧穴。

针对这一难题,他提出,在制定针灸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时,必须通过标注腧穴与其他腧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克服文字描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仅将针灸文献、文物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为中医针灸标准化与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高水平案例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黄龙祥教授在讲座最后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在于可以“复盘”——通过典型案例的反复推演,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明确路径。案例研究的本质,是对研究本身的研究,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正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他指出,没有正确思路的引领,没有严格方法与评价标准,中医文献学、中医考古学便难以成为真正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只有将局部置于整体之中,文献与文物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学术意义与系统性解释。

嘉宾共鸣,思维激荡

高晞教授:强调正确的研究方向与科学的方法体系,是学术创新的基石。研究者既要精耕细作自己的“小方向”,也要紧扣国家需求的“大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找突破与关联,才能产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左常波会长:指出针灸文献研究应深植于具体时代语境之中,并积极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结合现代医学与哲学思维,促进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他强调,文献研究对针灸临床具有直接而深远的推动意义。

赵琛院长:认为针灸人应怀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精神,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与突破,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针灸学科现代化为己任。

互动与展望

《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主任李海英编审最后指出:黄龙祥教授以复原天圣铜人为例,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中医学术创新的根本动力——源于对文献的尊重、对实践的敏锐观察与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如何实现中医药传统智慧的跨文化阐释与现代重构,是当代中医学术界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与黄龙祥教授展开了热烈交流,讨论氛围活跃,思维碰撞激荡。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今后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医药文化》编辑部)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邮箱:kjrw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