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简介
      • 科室介绍
    • 学科建设
      • 中医医史文献
      • 科学技术史(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中医史学
      • 中医文化学
      • 古汉语与医古文
      • 各家学说
    • 教授风采
      •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室
      • 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
      •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
      • 医古文教研室
      • 中医医学史教研室
      • 各家学说教研室
      •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
      •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
      •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
      •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
    • 科研教学
    • 学生事务
    • 党建工作
    • 学校首页
文化杂志 学术会议 上文 文化杂志 源·香有约 研讨会
科研教学
科研教学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科研教学

“新技术、大健康与中医文化传播”学术工作坊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2023年会成功举行

2023-11-26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包括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内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既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技术变革对中医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加强与学界的联动交流,11月23日上午,由科技人文研究院主办,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与李其忠、朱邦贤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承办的“新技术、大健康与中医文化传播”学术工作坊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2023年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舒静,国家一级导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滕俊杰,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上海社科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海祥,上海市名中医李其忠、朱邦贤等专家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科技人文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任宏丽主持,科技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吴志新致欢迎辞。吴志新表示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是科技人文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科文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持续整合学科特色资源,在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不断努力,已经形成“2中心+2期刊+1年鉴+1讲堂+1社团+X”的科文院“7 Plus”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集群,并希望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科技对人文的丰富与发展,人文对科技的支撑与促进。

舒静在致辞中强调学校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并指出面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机遇,我们要及时把握,与社会各界协同联动,加强传播和技术领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共建,共同推动技术赋能中医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和体系构建,更好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会议报告环节分别由科技人文院副院长陈丽云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章原研究员主持。范玉吉以“智能传播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医文化故事”为题,对讲好中医文化故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孙少晶的“中医药文化的智能传播与国际传播”,以抖音、Tik Tok、X等为例,分析了影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诸多因素。滕俊杰的 “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概析”,以亲自策划主持《医道·严世芸》《针尖上的生命奇迹》的传播过程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探讨了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之道。梁海祥的“数字时代下中医药文化素养传播渠道研究”,结合社会关注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指数”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对如何加强传播和宣介提出了建议。张苇航的“中医文化传播方式的思考及展望”,从传播学和中医学跨界结合的角度对中医文化传播的途径、模式、要素等进行了探析。李明的“人工智能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应用传播”,结合标准化研究工作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于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专家点评环节。李其忠强调中医文化科普工作对于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中医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朱邦贤围绕着中医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强调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专业知识与大众传播效果的协调统一。

                         

本次学术研讨关注当下研究热点,聚焦“新技术、大健康与中医文化传播”主题,既有时代气息,更有学术价值。希望通过交叉融合,讲好中医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邮箱:kjrw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