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简介
      • 科室介绍
    • 学科建设
      • 中医医史文献
      • 科学技术史(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中医史学
      • 中医文化学
      • 古汉语与医古文
      • 各家学说
    • 教授风采
      •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室
      • 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
      •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
      • 医古文教研室
      • 中医医学史教研室
      • 各家学说教研室
      •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
      •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
      •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
      •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
    • 科研教学
    • 学生事务
    • 党建工作
    • 学校首页
文化杂志 源·香有约 研讨会 杏林有约 思政论坛 严师芸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多维视角 多元呈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研读

2022-09-27

人们常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但也无时无刻不希冀自己春秋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自然、认识人体,以及养生、保健、治疗的呢?时至当下,有些人饮酒无度,醉酒行房,恣情纵欲,行快意人生,这样是否能长生久视?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有何作用?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从何而来?是否与长生久视相关?天道、阴阳、四时、数术,与养生又有什么关系?

9月17日晚,《中医药文化》编辑部、教育部新文科改革与实践团队、中医古籍阅读科教融合团队、海派中医流派颜氏内科分基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试打破学科壁垒,共同举办传统文化研读活动,跨院校、跨学科进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研读”。研读活动由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张亭立主持;西南大学杜锋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邹纯朴老师、上海市中医医院张毅医生联合主讲;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挺、章原、刘庆宇三位老师参加与谈。参与本次研讨的有中医院校的老师、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共200余人,学界反馈良好。


主讲环节

精读文本 溯源讨流——在文字、文献与文化中审视文本


杜锋老师在本次讲座中强调要注重实证研究,切忌空谈方法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精研文本,一是文本的辑复,二是文本的校读。

首先,讨论文本辑复。杜老师认为,段逸山先生《〈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对研究《素问》早期传本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依据林忆等新校正和《太素》等相关传本,可在一定程度上考知《素问》早期传本的面貌。

其次,讨论文本校读。杜老师指出,《上古天真论》首章首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二十四字不见于《黄帝内经》早期传本,当非《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乃王冰次注《素问》时所加增,其思想背景总括如下:一是唐代社会尊崇道教;二是王冰信奉黄老;三是《黄帝内经》主体思想是黄老之学。

杜老师校读举例之一:综考相关的早期文献,《上古天真论》首章首句亦见于《孔子家语·五帝德》《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等早期文本,经对勘考证,王冰所增二十四字或并非袭用《大戴礼记·五帝德》,实取自《史记》等其他文本或据相关文本修改而成。同时,从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角度对以上异文(如《上古天真论》“徇齐”,《孔子家语》作“齐睿”、《大戴礼记》作“慧齐(一本作‘叡齐’)”,《史记·五帝本纪》作“徇齐”)进行了详细地校读和考释,尤其是据敦煌文献S.388《字样》“徇,行示。侚,疾也,即《史记》‘幼而侚齐’字”,考证“徇齐”之“徇”当作“侚”,“睿”“叡(从圆的象形初文得声,此从裘锡圭先生说)”通“侚”,侚与迅、骏、齐、疾在“急速”意义上同源。慧与决、趹、赽、越、䟠亦在“急速”意义上亦同源。

杜老师校读举例之二:“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之“时”,别本作“解”,胡澍认为“时,善也。……且善亦有解义。……愈不必改为解矣”;王念孙、马瑞辰引《诗经》认为“善、时一声之转”“时、善以双声为义”;陈剑先生《说“时”》认为“作形容词的‘善’义之时,也总是跟‘随时’‘合时’之义联系在一起的,即‘合时为善’”。此从陈说。“不时御神”之“不时”指不合时。“不知持满”之“满”本作“盈”,此乃避汉惠帝刘盈讳所改,原本当作耕部字“盈”,正与耕部字“精”间句押韵。古书多见其例,如王弼本《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之“盈”,《老子想尔注》本作“满”,《管子·白心》亦据作“持而满之”,皆是其证。《黄帝内经》精气学说与北方(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关系密切,据冯友兰先生、裘锡圭先生等学者研究,稷下黄老学派中的“神”是指精气,或是“精气产生的高度智慧”。古人养生就是要保住精气,并不断地积累精气。“不时御神”之“御神”指节制并保全人的精气。

此外,杜老师还详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夫上古圣人之教,下皆谓之”“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美其食,任其服”等文句,皆从语言文字学、文献学以及文化学等角度进行校读和考证。总之,杜锋老师讲座考据扎实,视野广阔,逻辑清晰,坚实可信,多为大家释疑解惑。


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好老师”的功夫在教材与教参之外

邹纯朴老师是内经教研室的主任,研究《黄帝内经》多年,颇多心得。首先,他对本篇篇名进行解析,特别强调“天真”的两种内涵:一是指不加雕刻的自然天性,也即天真浪漫、质朴无邪的天性;一是指天之真元,也就是篇中所说的“肾气”“精气”。而王冰将《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篇放在篇首,这一种改动对中医的影响非常大,更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其次,邹老师对全篇结构进行梳理,分为如下三个部分:一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二是人生长壮老的过程及其与肾气的关系。三是真至圣贤之人的养生方法。最后,邹老师讨论了几个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 、术数的内涵与外延、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动养与静养等。特别指出教材、教参上“术数”的阐释值得商榷,应是“天地规律、人体本身生理变化规律以及人与宇宙、天地、万物等之间的和谐规律”的意见值得学界关注。



你还敢熬夜无度吗?——从养生与致病理论看代谢性疾病

上海市中医医院张毅医生,从临床角度出发,依据《上古天真论》的理论,以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调摄为例,探讨了中医养生与治病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先,张医生介绍了我国代谢性疾病的现况。然后,结合现代医学及临床案例分析了《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疾病观。最后,讲到中医的防治原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未病先防,需注意养生和预防病邪侵害;已病之后,要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传变,促使疾病痊愈,并防止其复发。这种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思想和原则,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与谈环节

读出“虚实” 读透“七八”——在临床实践与文献寻源中体会经典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张挺老师,从“虚实”出发,表达了自己对《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一篇章的看法。“虚”指理想化内容,“实”指现实内容。比如,开篇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可谓“虚”;而《内经》的九九八十一篇内容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书写的是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的原则。另外,本篇第一部分讲养生之道;第二部分讲“七七八八”理论;第三部分讲“四个人——真人、圣人、贤人、至人”,第一、三部分为“虚”,是前瞻性理想化的;第二部分为“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特别是“甘其食,美其服”对于物质养生、精神调摄都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章原老师,对中医药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一方面,他回应了邹纯朴老师关于“术数”的讨论,认为教材注释时,即使有一些内容可能不适于展开太多,但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性的尝试与提示。否则如果脱离了历史时空特有的文化背景,对于词语意义、文本内容的理解就将成为问题。另一方面,他认为“七七八八”来源于易理、占卜的一些术语,且自成体系,但临床著作则较少提及。而对于“七七八八”是否完全有必要这样划分,值得思考。

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刘庆宇老师,谈到了如何研读与继承中医经典。提到经典的研读,尤其像《黄帝内经》这样的著作,传承两千余年,研究者众多,成果无数。我们首先要扎扎实实的学习,先继承前人训诂等成果,再结合临床与出土等材料,有所判断,有所思考,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研读,才能品味出不一样的味道。


点评环节

条分缕析 不畏杂糅——藉由中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福建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的张亮亮老师说,自己是第一次参加中医经典系列研读活动。此次跨院系、跨学科、跨校际的讲座极富启发意义,希望以后可以多多参加,从多方位、多视角、多领域来共同研读中医经典。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海峰院长首先肯定了本次医文融合的研读形式。他认为杜锋老师文字学的考证,提醒我们在阅读经典时:第一,你要知道它的原貌,因此结合同时代文史著作研读《黄帝内经》,从方法到实践,就特别有意义,特别得法。第二,在它的原貌基础上,要知道后人的一些不同的理解。这些后世的理解恰恰是经典留给我们的思考与阐释的空间。而杜锋老师的研读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对于经典原貌的探求。第三,“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些内容可能是引自《孔子家语》;后文“圣人”“贤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真人”“至人”,不离乎道家的范畴;关于人的寿命追求,在秦汉时期,又是神仙家所汲汲以求的事情,所以从这一篇,可以看到秦汉时期文化思想的杂糅。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必须去学习中国古代相关的知识,而这恰恰是中医学最有魅力的地方——中医不是单纯的在研究一门学问,而是藉由中医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最后,李院长指出,研读活动自举办以来,从原来的单纯一个学院,到跨学院,再到跨学校,从单纯文理,医理,到现在的结合临床,是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是学界的幸事。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CFD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邮箱:kjrw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