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简介
      • 科室介绍
    • 学科建设
      • 中医医史文献
      • 科学技术史(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中医史学
      • 中医文化学
      • 古汉语与医古文
      • 各家学说
    • 教授风采
      •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室
      • 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
      •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
      • 医古文教研室
      • 中医医学史教研室
      • 各家学说教研室
      •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
      •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
      •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
      •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
    • 科研教学
    • 学生事务
    • 党建工作
    • 学校首页
文化杂志 学术会议 上文 文化杂志 源·香有约 研讨会
研究院动态
研究院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研究院动态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从“割股疗亲”谈中医文化研究的知识、观念与方法

2022-05-25

秉承“以医为媒,以研会友”的理念,5月20日晚,《中医药文化》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教育部新文科改革与实践团队、中医古籍阅读科教融合团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联合丝路博闻公益讲座平台,共同举办了题为“割股疗亲——‘中医文化学’研究中的知识、观念与方法”的研讨活动。活动由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张亭立主持,张苇航老师主讲,参加与谈的老师有基础医学院的陈慧娟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彭卫华老师、科技人文研究院的于业礼老师和袁开惠老师。副校长舒静、科技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吴志新参加了跨学科研讨活动,肯定了其在科研与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参与直播的受众达200余人次,讨论交流热烈,后续亦多积极反馈。


活动现场展开热烈讨论

 

张苇航老师知识渊博、富于思辨、善于表达,她是《中医文化学》规划教材的副主编,也是“中医文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

她从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出发,阐述了“割股疗亲”所反映的孝文化的两面性,追溯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食”和“以人为药”的历史,从文字、文献探讨深入到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其中,不仅回顾并评述了时贤于赓哲、邱仲麟等学者的研究,并提出很多新见,如方志对于“割股疗亲”者的书写偏差,再如“割肝疗亲”行为的兴起或与下层民众文化水平不高,而混淆了“幹”“肝”所致。最后在研究方法层面,指出把握资料、选择角度和深化认知对中医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主讲者——张苇航老师

 

各位与谈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如于业礼老师认为,“以人为药”的历史与祭祀活动可能存在相关性,“割股”行为施行者的身份、文献的选择性记录等皆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彭卫华老师援引现代哲学理论,从人类学方法上拓展了这一主题。陈慧娟老师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因素,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袁开惠老师从“马”的异写、不同简帛的文本书写,谈及《黄帝内经》中“马刀挟瘿”病名的生成,呼应了主讲老师“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相结合的主张。

《易》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医本应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学”,而“中医文化”更是聚焦于天人之系、联系起古今之变、落实在现实之用上。其以仁、和、精、诚的精神为内核,以制度、行为的变迁为脉络,以数千年来物质和科技的发展为动力,融入易、儒、释、道等传统各家思想,同时在与近现代科学的不断冲击互动中,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并通过各种传播方式逐渐走向世界。中医文化学,既包括知识,又反映思维,既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又可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导,可谓是“新文科”课程的一个代表,需要任课教师们在史学、文献、文字学等多学科上不断提升素养,才能把握好该课程内涵和外延,让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设置这门课程,正是想带领诸位学子,共同徜徉于文化的森林,撷取有助于健康和医药发展的果实,充实丰富中医药这一宝库,并发出属于自己的响亮声音,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领导讲话 

吴志新书记对近期相关学术共同体所开展的跨学科、跨学院研讨活动作简要点评,并提出期望和要求。

 

吴志新书记对研讨活动作点评


舒静副校长对此次研讨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科研、教学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学校支持、孵化学术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而教学学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成长。

 

舒静副校长对研讨活动给予指导


副校长舒静、科技人文研究院书记吴志新从中医药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新文科的建设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等层面,对此次研讨活动作出点评,并为团队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邮箱:kjrw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