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简介
      • 科室介绍
    • 学科建设
      • 中医医史文献
      • 科学技术史(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中医史学
      • 中医文化学
      • 古汉语与医古文
      • 各家学说
    • 教授风采
      •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室
      • 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
      •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
      • 医古文教研室
      • 中医医学史教研室
      • 各家学说教研室
      •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
      •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
      •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
      •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
    • 科研教学
    • 学生事务
    • 党建工作
    • 学校首页
文化杂志 学术会议 上文 文化杂志 源·香有约 研讨会
研究院动态
研究院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研究院动态

我校客座教授以艺术汇聚战“疫”信心,致敬最美“逆行者”

2022-05-18

众志成城,守护申城

奏响乐章,用爱传唱

杏林同心,翰墨传情

我校客座教授

以艺术汇聚抗疫正能量

致敬最美“逆行者”!

 

二胡琴诗


原创二胡琴诗

《晨曦-在路上》:致敬最美逆行者!


词曲/朗诵/二胡演奏

国家一级演员、

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二胡演奏家、

全球世博文化大使、

特奥会爱心大使、

联合国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委员、

联合国和平音乐会音乐大使、

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马晓辉


作品背景介绍

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源于2022年上海抗疫进入四月关键时刻,马晓辉和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人民一起,团结一心攻坚抗疫的亲身体会和真实感受。

上海的街头虽然已经空空荡荡,但身处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一样,其实都还在路上,都在同心同德抗疫前行的路上,在共克时艰心怀希望的路上。

这段携手共行的时光,马晓辉看到了医务工作者全日无休奋战抗疫第一线的操劳,看到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身穿大白,夜以继日忙碌的身影,也看到了全体市民邻里互助支持鼓励的温馨。

因此,她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叙事音乐散文诗”,特别以原创二胡琴诗《晨曦—在路上》:致敬最美逆行者!来立体呈现和表达描述,充分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馈生命的不凡力量,以此和大家共勉和彼此激励。

 

国画作品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我校客座教授汪家芳受闵行区文旅局委托,创作了一组6幅国画《感恩有你》,铭记援沪医务工作者与上海这座城市并肩战疫、风雨同舟的暖心举动。护士节当天,这6幅原作赠送给6支支援闵行区抗疫的外省市医疗单位,根据原画制版以及附有艺术家签名、加盖印章的600幅印刷版画赠给援沪医务工作者。

整队集结、核酸检测、倾听问询、合力救治、信息录入……《感恩有你》以意象化的蒙太奇手法展开构图,将外省市医务工作者支援闵行区抗疫的标志性场景融汇于6幅画面,也成为全国各地暖心援沪的缩影。组画将这些感人场景摄入,场景背后“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览海康复医院”等标牌点出援沪医务工作者的奋战地,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外白渡桥等上海的地标景观则不时串场。艺术家还特别以题记的形式将山西援沪医疗第十一队、贵州省援沪医疗六队、内蒙古鄂尔多斯医疗分队、内蒙古医疗队乌兰察布分队、内蒙古医疗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队、内蒙古自治区支援上海市医疗队包头市分队等6支支援闵行区抗疫的外省市医疗单位的事迹书于画幅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画作品

上海本轮疫情形势严峻,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坚守岗位、主动担当、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各行各业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面对他们的感人事迹,我校客座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为上海抗疫加油鼓劲,亲笔题字,挥笔写下自作诗一首。

图片

我校客座教授张耀伟居住的小区充满了爱心,他和母亲2人隔离在小区。小区组织的志愿者,撑起了管理小区、收发消息、递送物资、核酸检测、护送病人等繁重的工作。一个月以来,他亲身经历了许多的事情,能说的就只有:感恩!感恩!感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医青年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邮箱:kjrw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