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科技人文研究院(以下简称“科文院”)“十三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科文院深化综合改革,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和《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的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
科文院成立于2016年4月,发展定位为“面向人文社科领域,引领文化建设,拓展国际合作,力争扩大学校在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人文学科建设的标杆”。
截止2017年5月,共有教职工67人,其中终身教授2人、正高6人、副高21人、中级29人、初级及以下4人、返聘2人、行政3人。有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全国名中医1名、上海市名中医2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名。在读研究生48人,其中硕士33人、博士15人。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奖。
二、发展规划和目标
科文院由学校相关学术机构整合而建,在发展道路上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积极发挥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凝心聚力,以“院荣我荣”的心态练好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一)学科和科研
1、加强学科建设:继续加强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医史文献),上海市高原高峰学科(科技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中医史学、中医文化学、医古文、各家学说),上海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医学科技史研究中心)的建设。
2、梳理研究领域:做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研究项目等项目的深入研究,加强成果表达。
重点围绕科技史、中医药文化与教育、中医学术发展、中医文献与信息等研究领域,力争每年立项3-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25篇以上CSSCI、 SCI及CSCD期刊,出版学术专著4-6部。
3、建设研究中心和平台:充分利用《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医药文化杂志等资源和平台的支撑作用,错位发展、积极竞争,提高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人文学科领域的综合实力。
4、健全学术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推动学术决策与行政管理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形成科学、民主、规范、高效的学术决策与评价机制。
(二)、教学
1、课程改革:加强中医各家学说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探索理论教学与临床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扩大中医各家学说在临床的运用;融合相关课程,形成医古文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语言文字、传统文化、人文素质、实际能力的并重培养;以科技史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多学科融合的医学史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
力争在中医文化、中医文献等领域,新开各类性质课程1-2门。
2、内涵建设:在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带动下,以学生有效满意度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做好老中青教学团队、教学兴趣小组、校本特色教材、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教学成果表达、教学督导与评价等工作,加强内涵建设。
在平稳过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备课、教学工作坊、教学研讨沙龙等,与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二级学院的开展交流合作,聚焦教学改革,保证良好教学秩序和水平。
力争在校级及以上各类教学项目及奖项申报过程中,每年有1-2项获奖。
3、教学管理:加强日常教学管理,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做实、做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每年开展教研室教研秘书工作考评。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关于教研室教学文件资料保管的指导性意见》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规范化建设,使教研室日常工作臻于完善。
4、研究生培养:在日常工作基础上,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从严管理,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研究生学术成果表达的支持,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通过年度或日常研究生论坛、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为研究生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三)、人才培养
1、启动人才计划: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引进全国中医药院校领域知名专家和211、985院校科技人文领域高级别人才1-2名,助推发展。
通过新进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杏林青年学者、杏林学者、杏林跟踪及杏林团队、国内外访问学者等,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与绩效评价,打造科文院人才培养计划,每年资助2-3个人才团队。
2、中青年教研人员业务能力培养:在学校学科人才发展新体系构建规划中,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升学科影响力与人才竞争力,每年设立院级科研项目8-10项,重点资助中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
积极发挥终身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知名专家的智库作用,外聘临床专家、C刊主编、文化名人,传承与创新并行,通过举办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沙龙、专题讲座等,加强对中青年教职工的培养,计划每年举办6-8次高级别专家讲座。
设立专项经费及机制,邀请科文院全体副高及以上职称教职工担任主讲,开展“兰台”讲坛系列活动,促进学术交流,计划每年15-20人次。
通过各类国内外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培训提升项目,加强分类培养,计划每年输送3-5名教职工参加国内外高级别专题进修。
3、分类考核: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指导下,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潜能和兴趣,合理定位,明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三种岗位类型和岗位职责,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
(四)、文化传播与交流
1、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主办国内或国际高端学术会议1-2次;鼓励中青年教师、优秀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计划每年15-20人次。
立足长远,围绕研究生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中医药国际化等,争取与国外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探索共建合作机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海内外学术交流和调研工作,提升学校影响力。
2、《中医药文化》中文版、海外版、微信平台:努力扩大《中医药文化》中文版影响,争取加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系统、武汉大学评价系统、人大重点来源期刊、 CSCD等核心数据库,为争取未来5-10年加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打下基础。
将《中医药文化》海外版打造为树立中医药国际话语权,促进海内外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其融入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成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张国际名片。
通过挖掘学术资源、打造精品栏目、完善编辑模式、丰富微活动、保证推送数量等,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入我校“自媒体矩阵”。
3、参与中医药国际化数据库工作:借助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配合学校做好中医药国际化相关基础性工作。
4、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优选中医药文化相关专题,编写脚本,制作专题微视频,做好文化宣传工作。
(六)、党务工作
1、党风廉政建设、党建责任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党支部建设,落实党建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
2、民主管理:完善民主管理,关心教职工,加强人才培养。平稳过渡、充分调研,制定各项涉及全体教职工利益的制度、政策。详细了解师生需求,加强信息公开,主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3、特色创建、服务社会:整合资源,加强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党支部等工作,加强宣传,争创特色。通过国医节义诊、科学商店、党组织共建等平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联系电话:021-51322635 | 联系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 Copyright 2017.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沪ICP备09008682号-2 | 邮箱:kjrwyjy@163.com |